媒體報導
2013 年 11 月 17 日

活動報導:台灣社會企業願景高峰論壇 (上)

文:陳玟成/圖:安侯建業聯合會計師事務所

由財團法人中華民國證券櫃檯買賣中心和KPMG台灣所主辦的台灣社會企業願景高峰論壇,在10月30日展開序幕,邀請參與來賓討論社會企業面臨的障礙與挑戰。


(圖:講者合影)

KPMG台灣所執行長于紀隆先生一開始就開宗明義表示,社會企業在國內正萌芽起步,而整個生態圈的建立還有很多路要走。透過了解社會企業面臨的障礙與挑戰,可以協助生態圈明確有效被建立起來。

第一場是以社會企業家觀點出發的討論,邀請目前創業中的社企家分享目前經營上的困難與挑戰。勝利身心障礙潛能發展中心主任張英樹先生提到勝利在經營上不但要服務外部的客戶,還需要滿足內部的客戶(員工),提供他們最合適的工作職種,發揮每個人的價值。面對多角化的產品服務經營,勝利也必須持續保有創新的動能,培養組織人才,調整改造組織內部,如此才能接受市場的挑戰。

以立國際服務創辦人陳聖凱先生回想自己在創業初期受到許多質疑,被挑戰海外志工服務的模式是否能夠帶來獲利。最後因為擁有堅強的信念和專業經理人加入核心團隊,讓公司得以持續成長發展。

如何說服市場相信身心障礙者帶來的消費產值,是多扶接送創辦人許佐夫先生心中首要的挑戰。一般大眾認為身心障礙者人口少,不看好潛在市場,但是實際上身心障礙者的消費額度是一般人的三倍,因為他們通常都是和家人朋友一同出遊。這樣的偏見也造成多扶在募集資金以及觀念溝通上的挑戰。他特別提到目前法令對於社會企業沒有明確規定,所以即使自己認為在從事公益事業,卻仍受到外界質疑經營正當性,難以獲取大眾的信任。

協助日光小林社區重建梅子產業的2021社會企業公司董事長簡添旭先生,談到自己從商業跨界到社會企業,發現當前問題是NPO營運模式根深蒂固,強調社會目的卻忽略企業的經營本質。無論是產品行銷、營運模式、營運規模都需要透過創新來提升核心競爭力。他也提起目前法規限制營運規模,因為盈餘不分配要加徵10%的賦稅,影響內部規模化和外部企業投資的意願;另一部分NPO應該要開放投資社會企業,讓組織內資金更有效利用,非得將預算全部消耗。

第二場以社會企業培力者和募資者為主,提出當前社會企業生態圈面臨的挑戰。

中華民國社會事業發展協會秘書長陳淑蘭女士闡述對於社會企業期待是高標準,要發揮比現有企業或NPO更大的效能來解決社會問題,否則就維持現況就好。要成功經營社會企業必須運用多重跨界的專業能力,以及擁有核心技術和資源,比起其他形態的組織更難營運。她也提到實務上社會企業反而容易承襲企業和NPO的缺點,包括缺乏責信和組織效率不足。

將扶植社會企業家融入創業家培育計劃的AAMA台北搖籃計劃執行長陳素蘭女士,談到底下扶植的社企相較於一般企業,難獲得創投者的青睞,表示資金環境對於社會企業仍不夠友善。目前大眾對於社會企業概念和認知上的不足,以及政府和NPO的競爭,也彰顯社企經營上的困難。

打造群眾募資平台Flying V創辦人林弘全先生,定位群眾募資是提供社會企業財務協助的工具。他指出很多人把自己的專案放在平台上,不但能夠獲得第一桶金來執行計劃,更可以藉此了解專案的市場接受度,進而調整修改自己的產品服務。現在年輕人可能有想法但是不敢行動,群眾募資平台提供一個相對失敗成本低的實踐機會,鼓舞更多年輕人參與改變問題。

長期擔任社會企業專業志工的吳惠蘭會計師,歸納過去實務經驗,發現社會企業發展的限制在於外在法令環境和創業團隊初期經營不善。公司法第一條明示公司以營利為目的,就和社會企業的公益目標有所衝突,對長期發展而言無法保障創業初衷。保留盈餘於公益需加徵營所稅10%,以及捐贈非營利組織才能減少綜所稅的稅賦環境,對於民間資金進入社會企業是一大障礙。她認為透過推動公益公司法案,能幫助建構有利社會企業發展的生態環境。


原文網址: http://www.seinsights.asia/story/257/794/1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