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導
2014 年 07 月 11 日

經濟日報社論--扶植社會企業 從扎根做起

經濟日報9日社論--扶植社會企業 從扎根做起,全文如下:  
 
此刻的台灣,正有一股善的力量快速集結,它們是社會企業。社會企業主張以商業手法解決社會需求,在英美國家行之有年,鄰近台灣的香港、南韓,近年也有長足發展。在後學運時代的台灣,分配正義的呼聲不絕於耳,社企應運而生,有助扭轉台灣長期「唯經濟成長是問」的發展邏輯,還能帶領更多青年看見希望。 

與一般營利事業相比,社企追求獲利,只是手段,解決社會問題才是目的─—特別是處理一些過去政府做不好、多數企業沒興趣做的事,如消弭貧窮、照顧偏鄉與扶持長者等。換句話說,社企可以同步解決政府與市場失靈的問題,並提振社會福祉,這也是何以多數國家政府願意撥付資源,甚至制定專法扶持社企的重要原因。 

在台灣,早在政府看見社企之前,已有不少有識之士默默投入多時,廣為人知者,像是專做醫療接送的多扶、推廣公平貿易的生態綠與協助弱勢青年就業的稻禾烏龍麵等。在太陽花學運後,政府為尋求與青年和解,也搭上國內外這股流行的社企熱潮,近期,行政院就會推出我國首部社企行動計畫,宣示跨入社企元年。 

在官方版社企行動計畫出爐前,有幾件事情必須提醒政府注意,以免政府「好心辦壞事」。 

首先是,政府必須明確自己的角色,避免搶市場的工作做;同時嚴防各部會在「揣摩上意」下,一窩蜂搶進卻未有分工,造成政府資源重複配置。政府扶植社企首要任務是,建構有利社企發展的生態系統,包括鬆綁法規、培育人才、搭建育成網絡與建構交流平台等,讓社企能夠活在一個可以自主生存的環境中。

 這並不是說政府要趕快訂定一套專法,或是提供減稅、匡列大筆預算來扶植社企。社企與一般企業相同,都必須自我開創出一套可被市場接受的商業模式,在此過程中,社企更需要的是政府在環境、法規面的建置,而非補貼。在前期工作上,政府應協助社企認證或標舉出社群板塊,方便社企對外的行為容易爭取認同。 

其次,政府應鼓勵民間企業參與、協助社企發展。根據經濟部內部非正式統計,國內上千家上市櫃公司一年用在落實「企業社會責任」(CSR)預算超過百億元,如何形塑「政府挺企業,企業挺社企」氛圍,讓營利型企業能夠支援社企發展,不論是提供資金、業師、建立夥伴關係等,絕對會比政府直接「金援」更能幫上忙,由此也引進市場的力量。 

此外,政府應做社企扎根教育。每一個國家社會所面臨的處境與內部需求都不盡相同,如何引導國內更多對經營社企充滿熱情的朋友可以深入了解台灣社會,進而誘發出更多具台灣特色的社會企業,將決定台灣的社企之路能否走得長遠。這也是何以我們支持政府先做法規鬆綁,在鼓勵各種型態的社企百花齊放之後,再訂定專法。避免專法一旦訂定,自然限縮了台灣社企發展的各種可能模式。 

政府的扎根行動,應從校園內開始做。例如,鼓勵學校開設經營管理社企的相關課程,或是舉辦創意提案競賽,以及提供年輕社企創業家所需的實作環境等。社企的種子愈早播下,愈容易創造認同,也有助年輕學子深入了解台灣社會脈動,與這片土地產生更深的感情連結。 

在太陽花學運退場後,台灣內部尚未統合出一條具有共識的未來之路;在經濟發展與分配正義之間,也未能求得最佳平衡點。不過,此刻台灣已有一群以善念為本的社企,熱情創造與貢獻,盼政府持續點火、溫熱有益社企生存的環境,讓這群社企可以發揮螞蟻雄兵的力量,翻轉台灣經濟、感動台灣。



原文來自: http://ppt.cc/PFFV